服务热线:400-0029-299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新闻
易武老街深度游攻略——茶号老宅、青石板、挂过人头的大青树都在这里了
发布时间:2017-08-16 编辑:陈升福元昌

一个人站在易武老街上,真是别有一番风味,风吹起来,人忍不住打了个寒噤,岁月如梭,历史如巨大的车轮滚滚而过,一个旅人站在这里,相机已经失去意义,你会放下相机,认真去感受这历史的厚重与博大。

你更会想到百年来易武的兴衰:古六大茶山的变迁沉浮、马帮驮着贡茶从青石板上走过、商贾繁荣的老街车水马龙、那大青树下挂着的人头、被下毒被仇杀以及莫名其妙死掉的茶庄老板、易武老街烧得火光冲天的大火,还有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老街上的茶农,他们的勤劳善良和生老病死,都在这条老街上了。

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人的生命和一座古镇的生命何其相似,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都有新生、都有荣耀、都有挫折甚至毁灭、都有浴火重生的时刻、都会被纪念被想起,最重要的是:都有无限的故事。

一座易武山,写下半部普洱史

易武茶区可说是中国普洱茶名山产区中名号最响亮、历史也最悠久的产区之一,尤其自清朝入关后,出现了云南茶叶发展的新高潮。

从雍正二年至乾隆六十年的70余年间,大批茶商工匠入山做茶(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云南石屏的汉人,也有少部分来自江西等地的外省人),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清乾隆九年,普洱茶被清王朝正式列入《贡茶案册》。

话说,易武因茶而兴,也因茶而旺。从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国时期的90余年间,是现代易武茶业最兴旺的时期,易武镇成为普洱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商贾云集、茶庄林立不下30余家。

其中“同庆号”、“同兴号”、“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等10余家大茶号特别有名,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当年这些老字号的茶至今在港台还有人珍藏,而价格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中早已远超黄金。

200多年后的今天,易武茶在普洱茶江湖的地位,依旧极受茶人追捧。

普洱府成立不到300年,而易武的贡茶历史便持续了130年。一座易武山,写下半部普洱史,站在易武老街上通看这古老的街,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似乎弥散着马帮的茶叶味。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保留诸多历史遗迹

要纵览易武的历史,易武茶文化博物馆不可错过,于是我们先到了易武茶文化博物馆。

守馆的是一位姓刀的年轻先生,他向我们介绍着易武的历史。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里,一开门就能看见孔明的塑像。据清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的传说,诸葛亮当年曾带兵出征到云南,在西双版纳留下了茶籽给古代的少数民族,使他们以茶为生一直到了现在,所以诸葛亮被很多云南人认为是普洱茶的“茶祖”。

孔明像两边的石碑从易武的四面八方搜集而来,一些已经断裂开,又被修补。

从右侧清乾隆五十四年立的执照碑可以看出在雍正初年,当地因战乱等因素导致无人采制茶叶而上交不了贡茶。于是清政府引导一些外地汉族进入茶山做茶,并通过云南茶法的颁布和给茶商发放“执照”等措施,规范茶商的行为。看来在那个年代买卖茶叶就得持证上岗了。

响应政府号召来到茶山的多是石屏人,他们大多是明朝时从江苏浙江一带迁到云南石屏的汉人,他们发现古六大茶山区域土地肥沃,有茶叶生意可做,于是相约“走夷方,奔茶山”。

他们不仅带来更精细的制茶工艺,还带来先进的经商理念,一代一代把茶叶生意日渐做大,把易武的茶叶贩卖到其他省市乃至东南亚诸国,还在易武兴建了很多道路、庙宇、会馆等。

博物馆里有块碑文就记录了易武修建石屏会馆一事。或许是长期商贸繁荣,易武的商业环境较为开放,至今仍有不少广东、浙江、台湾的茶商在此经营。

印象最深的是断案碑,又称作“永远尊奉碑”,这是道光十八年立在易武关帝庙里的一块石碑,讲的是到道光四年,易武茶税收达每担一两七八钱,比云南茶法颁布时已经上涨了五倍左右。

百姓难以承受,联合起来告官,后普洱府采纳建议,将茶税减至每担七钱二分。担心政府朝令夕改,张应兆、吕文采为首的茶商便联合易武几个寨子共同设立这块碑,把政府的条文刻在上面。这可谓是历史上少有的民告官还告赢了的案例。

从碑文可以看出易武茶崛起之后,有关茶事的争端不少。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易武的商人已经比较强大,可以去和官府抗衡,让这些争端并没有阻碍易武集镇的兴旺和茶业的发展。

博物馆里除了雕塑和石碑,还有一张六角形的石桌非常精致,刀先生介绍说这个石桌是当时专为古六大茶山的头人坐在一起分摊贡茶任务、商讨茶山管理事宜而制作的。

1732年起,清朝廷要求每年进贡,指定倚邦土司主办年纳贡15000斤,易武土司主办年纳贡66666斤。易武和倚邦过去的茶农民间流传着“采办贡茶,忙上不忙下”,采办贡茶成为当地的头等大事。

老街的青石板,倾听着岁月的回声

从茶文化博物馆里出来,老街少了游人,多了一份宁静惬意,青石板静静地躺着,居民的房屋里传出春茶炒制的香味,那古老的屋檐下燕子啄来春泥筑巢,老人静静地坐在街头安享暖暖的太阳……

没有城市的喧器,没有人来打扰,就那么静静地坐在屋檐下,很是让人惬意。

走着走着便遇上一段以前的茶马古道。一块块青石板,既有岁月的痕迹,又是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印证。

当年这里有多条运送茶叶的道路,从易武向北,有经普洱、昆明到北京的官茶大道,有经大理、香格里拉进西藏的滇藏茶马古道,也有从易武往南到越南、老挝、缅甸的外销茶路。而今易武境内还遗存20多段这样的古驿道。

这些路上走过多少整装待发的马帮?没有人计算过,但从某一块青石板上清晰的马蹄印记来看,应该是不计其数了。茶号兴盛那时,从老街的某一间屋子里往外看,必定是商贾云集,门外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青石板两旁,是易武老街的居民,他们大多数人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条老街上,并且以茶为生。他们往山后看,就是祖辈的坟墓,往家门口看,是正在玩耍的孩子,血脉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只有时光缓缓地流动着,在青石板上,倾听着岁月的回音。

福元昌老宅,一路见证历史兴衰

沿着老街的石板路,刀先生给我们介绍着当年的一些老茶号。

清末民初的易武茶大量外销,造就众多老字号林立,商业十分繁荣,甚至到需要配备海关等机构,可谓是百花齐放的年代。可惜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许多茶庄纷纷停业,易武茶业走向衰落。

祸不单行,1970年的一场大火更是对老街上遗存的茶号造成毁灭性的打击。4月12日下午,整个易武老街火光冲天,浓烟遮住了半边天,这座闻名遐迩的茶山古镇,很快就有一半被烧成了废墟。大火使宋聘号(乾利贞号)、同庆号等老茶庄化为瓦烁,令人嗟叹。

如今,我们仅能从幸免于难的同兴号、车顺号、福元昌号一窥当年的盛事。

沿着老街走到最高处便是老号福元昌,走进在大火中幸存的福元昌老宅,斑驳的墙上挂着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老茶号时代的一段段历史。

在这里我们还遇到八十年代购买这座宅子的段先生,他现在就住在老宅隔壁。

话说当年,所有茶号收归国有,茶叶实行统购统销,福元昌号的余家便没有再经营茶叶。后来来到易武的段先生看这栋宅子建造得很好,便买了下来。当时老宅二楼隔间尚有几提茶饼和一些散茶,但当时他们对茶一窍不通,于是在打扫屋子的时候,便把那些茶叶搬到街外面,当做垃圾全部丢掉了。

现在每每说起此事,他都懊悔不已,要知道,2013年在嘉德秋拍,一提福元昌老茶便拍卖出了1035万的高价。

故事并没有结束,庆幸的是,在2006年,一个叫陈升河的茶人找到段先生和福元昌号后人余智畅,重金买下了这座老宅,并对老宅进行大面积扩建和修复,2015年,在福元昌老宅的基础之上复创了 “陈升福元昌号”,才使得“福元昌”这一老号得以传承。

大青树下,马背驮走了多少人的青春

从福元昌老宅出来,穿过一条林间小路,左边突然有一片开阔的地方,这里就是著名的大青树所在地。

这是一棵参天大树,根系发达,枝叶繁茂,由于当年人多,树下的大片土地已经被踩下去四五十厘米,以至大青树已经露出了一部分根系。

千百年来,这里不仅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好地方,同时还是各方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当地老人还向我们介绍,这棵大青树还曾经是用来悬挂人头示众的地方,晚上风吹着大青树的叶子哗啦哗啦作响,那可真是阴风惨惨。

更为重要的,这里还是茶马古道的其中一段起点。

在清朝到民国那一段时间,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来驮茶的马帮更是壮观。

每年贡茶制作完成准备运往京城的时候,马锅头便会带领马帮成员在这棵大青树下集合,强调马帮的各项规矩,也交代一路上的注意事项,喊上几句振奋人心的口号,干上一碗酒,然后,在亲人们的送行中,浩浩荡荡的马队就启程了。

大青树下马帮贡茶万里行的纪念碑,六个支柱上分别镌刻着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名字:攸乐、倚邦、革登、蛮砖、蛮枝、漫撒(易武)。

有人说,古六大茶山孕育了普洱茶,普洱茶拓展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四面八方,使普洱茶名扬四海内外。

这种说法高端大气,但茶语网编辑认为,当时对于很多以马帮为生的人来说,漫长的茶马古道也是一条血染的不归路:由于山路艰险,土匪来劫都不算大事,最怕瘴气猛兽,有人被野兽叼走,有人吸了瘴气几天就死了。

由于沿路没有医生而马帮只带着一点点草药,有的人得了病不能及时治疗,不幸死在半路上,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直到马帮几个月回来之后,家人才知道出去的人已经死了,人已经埋在了半路上。

回望过去,只能感叹,在这棵大青树下,马背驮走了太多人的青春。

而今,达达的马蹄声已换成了轰轰的汽车引擎声,七村八寨、易武老街、福元昌等老号里都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恐怕不减当年。

我想,易武茶的复兴,除了因为代代相传的古茶树,也因为这些历史长河里的人和事吧。

了解更多陈升福元昌动态和新闻,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账号,随时了解即将上市的2017年产品最新动态。

(文章转自茶语网)